傳國玉璽上的篆字是什麼篆啊傳國玉璽上的印章是什麼?

2021-03-05 09:13:52 字數 5637 閱讀 6544

1樓:張水餃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具體:古代中國,最具傳奇性和神祕性的國寶是什麼?當然要數「金鑲玉璽」。代表皇權,昭告天下的「公章」。所謂「金鑲玉璽」,是民間的俗稱,正式的名號是「國傳玉璽」。

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印璽,比如,自稱古玉的行家——乾隆,他居然弄出來「二十五璽」。但是,這些後來者都無法和「國傳玉璽」相提並論。世人津津樂道的「金鑲玉璽」天下絕倫,它見證了大秦帝國統一之後的沉浮、興替 所謂「金鑲玉璽」究竟什麼模樣,現代人誰也沒見過,只能靠手頭兒的文獻、典籍來猜想。

據說,「國傳玉璽」的材料,就是著名的「和氏璧」。這塊奇石「價值連城」,是「天下所共傳之寶」。秦昭王非常惦記這件寶物,就給趙惠文王寫信,希望拿15座城池來換。

這筆買賣雖然落空了,最後,和氏璧還是無償地進了秦國皇宮。公元前228年,秦滅趙,所有的好東西都席捲一空。

也有一說,「國傳玉璽」採用的並非和氏璧,而是一種藍田美玉。不管究竟如何,這方皇帝印信,卻出自大秦丞相李斯之手。天下一統,「始皇帝」也該擁有一方昭命四海的大印章了,為此,李斯先生很費了一番心思,他研磨寶玉,雕成「龍魚鳳鳥鈕」,也有人說是「五龍鈕」、「螭虎鈕」,方圓四寸,他親自撰寫了璽文: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秦始皇遂把這塊玉璽作為「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一旦成為皇權信物,也就淪為了亂世梟雄你爭我奪的「肥豬」。為了這列舉世無雙的「印章」,野心勃勃的人,殺紅了眼。《三國演義》裡,充斥這樣的場面,孫堅就是因為藏匿國寶,才招致了後來的殺身大禍。

就像收藏古玩字畫一樣,「國傳玉璽」在權力的波峰洶湧澎湃。從挖出和氏璧,到秦始皇用印,再到唐朝末年,整整捱過了一千多年。到此,萬民景仰的「金鑲玉璽」忽然神祕地失蹤了。

這個歷史的「豁口」,有三種說法。

一、後唐滅亡,玉璽失蹤。

朱溫滅唐,玉璽為後梁所有。後梁滅亡,國寶又落入了唐莊宗——李存勖之手。幾經輾轉,玉璽才歸於後唐廢帝——李從珂。

天下大亂,掌握玉璽的人就能號令八方麼?那簡直是扯淡。一個毫無韜略的窩囊廢,拎著玉璽也得死。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進圍洛陽,後唐土崩瓦解,李從珂全家登上高樓,縱火**。「傳國玉璽」,也突然失蹤了。到了趙匡胤當皇帝時,壓根兒就沒見著「玉璽」的影子,不得不另起爐灶,尋求其它替代品。

二、元朝滅亡,玉璽流落漠北。

據《元史》及《輟耕錄》等文獻記載:2023年正月,有人拾到一塊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奪目,呈青綠色,方圓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畫捷徑,位置勻適,皆若蟲鳥魚龍之狀」,經御史中丞崔或、監察御史楊桓悉心鑑定,居然是秦時「國傳玉璽」,璽文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2023年,明軍北上,元順帝狼狽逃出大都(今北京),他貼身攜帶著「傳國玉璽」,這件寶物,也追隨亡國之君,流落到了茫茫漠北……

儘管如此,歷代皇帝「金鑲玉璽的情結」卻從未衰減過,他們遍訪天下而不得。上有所好,下必尤之。懷抱「贗品玉璽」進貢朝廷的馬屁精們成群結隊,絡繹不絕。

可惜,那些漂亮的假貨、來路曖昧的珍寶,均被明眼人識破了。乾隆皇帝就親自鑑定過故宮裡一枚號稱「傳國玉璽」的「贗品」。

北京故宮裡存放著歷代奇珍異寶近百萬件,惟獨缺少最能代表無上皇權的「玉璽」。實在弄不到手,也只能滿嘴「葡萄酸」了,乾隆曾無限開明地表示:「蓋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經綸,莫重於國寶。

」既然已經穩穩地坐在紫禁城裡,又何必非找一件古老的道具,證明給外界看呢?倘若得民心者治天下,哪怕用蘿蔔刻一枚公章,都通行天下。如果弄權禍國,即便鈐上真正的「國傳玉璽」,也難免**人怨。

看來,牙根兒泛酸的乾隆皇帝,算是說了一句明白話。

三、留學俄羅斯,從蒙古人手裡購回玉璽。

其實,前兩種說法歸根結底是一個歸宿——丟了,找不著了。正當疑雲密佈、玄機重重的時候,又出現了「國傳玉璽」的最新下落:

2023年8月,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大市場內,一位中國留學生,從幾個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璽。憑著自身的文物鑑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中國古代的印璽。經過艱難談判,最終把這件東西買了下來。

之後,通過文物專家對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熱釋光檢測,確認這就是兩千餘年前的秦王玉璽!

如果真的是國寶還故國,的確稱得上驚天爆聞,大快人心啊!可是,這種說法究竟可靠不可靠?畢竟,歷史上「玉璽現身」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無法貿然下結論,只能姑枉一聽。虛實真偽,必須等待時間來驗證。但願,中國的「國傳玉璽」還在這個世界上。

希望,它早一點重見天日。

資料參考

2樓:賀顯華老師

小篆體用的是秦朝的「國書」 小篆 ,因為秦始皇統一後,下令用小篆做為通用全國統一文字。

秦始皇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這便是傳國璽。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表示秦皇統治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的統治出至天意,並希望秦朝的江山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3樓:明石

小篆玉璽畢竟是秦國的君主用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範了文字

統一使用但是秦國的官方文字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小篆

4樓:匿名使用者

小篆它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

5樓:宛西焦磊

應該是小篆,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規定了全國的統一標準文字,小篆,以後漢朝沿襲。

我們看《三國演義》剛開始的時候,眾諸侯都在爭奪孫堅發現的東漢皇帝傳國玉璽。因此,你所說的傳國玉璽上面的字型就是「小篆」。

6樓:匿名使用者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非常美觀,所以要用它來刻。

7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寶物簡介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編輯本段歷代流轉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

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

」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8樓:love→神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同意六國後用和氏壁雕刻的一個玉璽,上面的文字是當時秦朝使用的文字,即 小篆

傳國玉璽上的印章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秦以前,國璽是以方寸金銀 製作的。「完璧歸趙」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來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為秦至晉的 傳國寶;晉代以後,此寶失落了,但歷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璽代替

傳國玉璽

不過,李斯在他的《諫逐客書》中寫道: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其中,隨,是隨珠——同樣也有一段荒誕而精彩的傳說的一顆明珠;和,就是和氏璧,張守節《史記正義》雲:「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也。」

《史記正義》引蔡邕注:「璽者,印章也,天子璽白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

」又引衛巨集的《漢舊儀》註解說,秦朝以前,人們都用金銀玉器製作印章,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設計外形,特別是手持部分甚至可以是「龍虎鈕」,他們稱這些印章為「璽」;但是自從秦朝建立以來,就只有天子使用「璽」這個名詞,而且,也只有天子的璽可以用玉器來製作,臣下都不敢使用這些皇帝專用的詞語和物件。張守節還引注崔浩的見解:「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書一·李斯》亦云:

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並註明此文出《書評》,並出自《書斷》)。

由此,和氏璧最後就成為了秦皇朝的「傳國璽」了。相傳李斯還在「傳國璽」上刻了幾個字——是秦朝的文字小篆。這幾個到底是什麼字呢?

居然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韋曜的《吳書》(《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說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另一種還是張守節引用某家漢書說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第三種,裴松之在應劭的著作《漢官儀》中找出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亦見應劭《漢官儀·卷下》清·孫星衍校本,孫星衍注:亦見之《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御覽》儀式部);第四種,《隋書志第六·禮儀六》雲:

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還有其他的說法,下文自會詳細記載)。這些大都是引自已經亡佚著作的,如此混亂表明在他們(指應劭、韋曜和某漢書作者)寫書時,並不一定都看到傳國璽,至少有三個人是道聽途說的,甚至四者都不正確。

因為:1、《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引《玉璽譜》曰:

「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歷代名叫《玉璽譜》的書籍不少,到底它出自何人之手呢?李賢生在唐代,看到的當然是在他以及他之前的《玉璽譜》了。

《漢書·藝文志》不載此書,《隋書·經籍志》也不載;《新唐書》則錄有紀僧真一卷《玉璽譜》;《舊唐書》也錄有僧約貞一卷《玉璽譜》。翔鋒私下認為這兩本書的作者應該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傳鈔的過程中搞成這個樣子,《玉璽譜》極有可能出自唐人之手,而李賢看到的可能就是這本書(兩本唐書中另有姚察撰的《傳國璽》一書)。到《宋史·藝文志》時,就變成了「崔逢《玉璽譜》一卷,嚴士元重修,宋魏損潤色」這個記錄了。

也就是說,李賢看到的《玉璽譜》可能又亡佚了,「死衚衕」的感覺到處都有。設若傳國璽出自藍田山(《漢書·地理志》記載,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以北)藍田山」。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玉的記載。

甚至在漢樂府《羽林郎》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胡姬「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的句子),那麼傳國璽又怎會是用和氏璧製造的!和氏璧來自楚國啊!怎會是出自關中地區的藍田山呢?

傳國玉璽上的印章是什麼傳國玉璽上的篆字是什麼篆啊

秦以前,國璽是以方寸金銀 製作的。完璧歸趙 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來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為秦至晉的 傳國寶 晉代以後,此寶失落了,但歷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璽代替 傳國玉璽 不過,李斯在他的 諫逐客書 中寫道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 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

歷代的傳國玉璽是什麼做的,傳國玉璽的由來

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 璽 又專以玉質,稱為 玉璽 共有六方,為 皇帝之璽 皇帝行璽 皇帝信璽 天子之璽 天子行璽 天子信璽 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 又稱 傳國璽 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傳國玉璽是不是就是和氏璧

秦始皇的傳國 玉璽是用玉做的。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基本介紹 傳國玉璽 又稱 傳國璽 傳國寶 為中國曆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篆字,以作為 皇權神授 正統合法 之信物。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