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帽子後面為什麼有幾塊布象飄帶一樣的東西

2021-03-05 09:13:50 字數 1173 閱讀 8482

1樓:匿名使用者

是遮太陽用的,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效果不錯

還有一種說法是防蚊蠅叮咬的

比較希奇的說法是凡是有防蠅簾的都是野戰部隊,沒有的是憲兵日本創立近代陸海軍,分別以西方法、英等國為藍本的,在制度和服飾方面有明顯的繼承性。其中陸軍的服裝與法國19世紀60年代相似,圓錐形的野戰帽,侵華戰爭時廣東老百姓稱之為蘿蔔仔。法軍非洲殖民地駐軍帽子後面有一圈布。

不過日本在引進同時有創新,改為兩塊布,視為天皇賜予每個士兵的護身符,大意:一塊是八巨集一宇,一塊是四海一體。

海灣戰爭時美軍也用過。

考慮到海灣環境,防晒說較可信。

2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軍帽上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也有的簡稱其"帽垂",是日軍配發的制式用具。關於起源和用途有著不同說法:

說法一:

一種說法是套用法軍樣式,主要用途是遮陽、防蚊蠅叮咬。

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並可防蚊蟲叮咬。近代日軍是明治時期組建的,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帽垂"就是採用法軍軍帽的的樣式。

說法二:

還有一種說法稱這是日軍的傳統。

日本古代足輕(普通步兵)的陣笠(出征作戰時戴的斗笠)後面就有遮陽簾。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護頸簾,足輕和槍兵隊用布簾,而高階武士和剃刀武士則有鋼製頭盔。甚至在幕府末期,幕府的火槍兵在採用了法國式的軍服後,仍保留了陣笠(當然也保留了護頸簾)。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傳統文化和西方相結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帶有帽垂結構的軍帽。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士兵帽子上為什麼要留幾片布條一樣的東西?

3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布條叫「帽垂」。為二戰日本野戰部隊官兵常備裝備。是二戰日本陸軍很典型的標誌,日本陸軍裝備帽垂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當時的步兵足輕就在陣笠下佩戴白色的帽垂。

日本帽垂可以拆卸,平時不帶。在野戰的時候和戰鬥帽(日本正式名稱是略帽)配套使用。在南方多使用,在北方不經常使用。

主要用途,防蚊蟲,防風沙。後來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才知道原來日本兵都帶個「豬耳朵」。

這是日本陸軍典型標誌,從這以後的中**隊都不能用帽垂了。

4樓:蔚然

我認為純粹是用來分軍官和土兵的

八路軍帽子上為何要縫兩個釦子,為什麼八路軍帽子上有2個鈕釦

相信大家肯定在平常的生活中看過不少有關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劇中八路軍都是灰色 加一頂帽子,最奇怪的是,為何八路軍的帽子上為何總是有兩個釦子?當時國民黨與八路軍的軍帽是仿製德軍的野戰帽,37年國民 軍裡有幾個德械師,從訓練到裝備都是從德國引進的。包括軍帽,仿製時簡化了製作工藝,所以改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直上...

海軍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根漂帶,為什麼海軍戰士的帽子上有兩個帽帶,為何還要留它?

海軍士兵戴的無簷帽。通常為白色或藍色,帽簷為硬圈,其外表為黑色,前方一般標有文字 帽簷的後方有兩條黑色的飄帶,有的飄帶上亦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還印有勳章的綬帶等識別標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水兵帽帽簷和飄帶的前方均標有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的字樣。19世紀初,無簷水兵帽取代了漆布水兵帽而風行於世界各...

明朝皇帝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立起來的兔耳朵

明朝皇帝都帶著太祖朱元璋所發明的帽子 烏紗折上巾 這種帽子又叫 撲頭 其原始形態就是用一塊布 巾 把整個頭包起來,在腦後系成一個結,並且自然垂出兩個角。唐朝的 撲頭 很接近其原始形態,後來叫 軟撲頭 就是我們見過的李白的那個樣子。圓圓乎乎的,一高一矮。稱為 前後山 前山 是腦門,後山 容髮髻。到了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