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國號

2021-03-05 08:34:32 字數 5234 閱讀 2360

1樓:清溟風少

帝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

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

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

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即國家的名稱或名號

康熙諡號:仁皇帝

廟號:聖祖

年號:康熙

國號:清

2樓:匿名使用者

帝號 自稱 如始皇

諡號 根據生前行為 後人封的 如漢武帝

廟號 唐以前主要是開國皇帝才能有 一般是 祖 宗 如唐太宗尊號 生前接受的讚美之號 皇后也可有 但一般稱徽號 如慈僖年號 如 康熙 乾隆 都是年號

國號?唐啊宋啊的 是國號 不稱呼帝王

3樓:李鑫來

帝號包括 諡號 廟號 尊號 年號 國號

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即國家的名稱或名號

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例如康熙皇帝

諡號:仁

廟號:聖祖

年號:康熙

國號:清

尊號:應該是後人對過世皇帝的尊稱,如康熙皇帝,後人稱為「仁皇帝」或「聖祖皇帝」

4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帝號無,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尊號無,年號貞觀,國號唐。

帝號是這些稱號的泛指,比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尊號始於唐高宗時期,其發明人是武則天。她的尊號是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如何區分歷史上的國號、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和陵寢號?

5樓:技術23窉騧

姓名:劉徹

漢武帝劉徹

國號:漢

諡號:孝武

廟號:世宗

年號:建元、元光、

元朔、元狩、元鼎等

陵寢號:茂陵

姓名:李隆基

唐明皇李隆基

國號:唐

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廟號:玄宗

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年號:開元、天寶

陵寢號:唐泰陵

從劉徹和李隆基這個例子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古代皇帝這些稱號的區別。

1、史稱劉徹為「漢武帝」,「漢」為國號,「武」為諡號。

國號比較好理解,就是每個朝代的名稱,每個朝代建立的第一件事便是確立「國號」,「漢、唐、宋、明」便是國號。

諡號:皇帝去世後,朝廷會根據其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用來高度概括這個皇帝的一生。

隋煬帝,諡號本有褒貶

諡號,產生於周朝,由一個字或兩個字組成,諡號有褒貶,大致分為三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靈」表示「亂而不損」。

「下諡」中還包含「惡諡」:比如「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

中諡,即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從諡號誕生到隋朝至,無論是周天子還是皇帝均稱諡號,比如周文王、漢武帝、漢靈帝、晉惠帝、隋煬帝等。

2、史稱李隆基為「唐玄宗」,「唐」為國號,「玄宗」為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是皇帝駕崩後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唐朝以前,每個帝王都有諡號,但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只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唐太宗李世民

比如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

然而,從唐朝開始,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而且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

比如李世民,最初的諡號是「文」,本該稱「唐文帝」,但其子李治後來把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開了加長諡號的先例,從此諡號不再有惡諡,成了****的載體。

由於從唐朝開始諡號越來越長,且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對皇帝的稱呼便稱「廟號」了。

3、尊號,就是為了尊崇皇帝,朝廷為之所上的稱號。

尊號始於秦代,唐以前,天子只是尊稱皇帝,並尊稱稱先帝為太上皇,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並無其他稱號。

但從唐朝開始,阿諛奉承者,為皇帝上尊號之風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後追加者。比如如武后稱「聖母神皇,高宗李治稱天皇。

至李隆基時,宰相率百官上為皇帝尊號,開始成為常制。

李隆基的尊號,先天二年(713年)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七年(748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八年(749)再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二年(753年)復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尊號完全為了****,沒有任何意義。

乾隆的尊號最長

尊號最長的是乾隆,被尊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竟多達二十三字。

4、年號,本是我國古代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

我國第一個年號便是漢武帝的」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年號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有年號14個。

李治和武則天

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年號與皇帝在位時間相始終,於是歷史上從明朝開始用年號稱呼本朝的皇帝。

比如洪武、永樂、崇禎、康熙、雍正、乾隆等,均是用年號稱呼皇帝。

大明年號表

5、帝號,包含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是對皇帝稱呼的總稱。

6、劉徹的茂陵和李隆基的唐泰陵都是陵寢號

漢武帝茂陵

陵寢號:陵寢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陵寢號便是根據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對皇帝陵墓所上的名字。

開國皇帝之陵一般都稱為「長陵」,而以後的皇陵則要依其生前事蹟和世系來命名,諸如茂、義、康、顯節、高平等陵。

皇陵也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漢文帝的霸陵,而隨著世易時移,這樣的陵寢號便逐漸變成了地名。

國號,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分

6樓:熱心網友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比如明崇禎帝的諡號。

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帝號怎樣區別?

7樓:曉暢

1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

2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3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4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

5帝號 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的稱號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

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對明朝、清朝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參見「諡號」、「廟號」、「年號」。

"帝號""諡號""廟號""陵號""尊號""國號"有何區別

8樓:瓊彭

帝號。簡言之,就是帝王的稱號。在封建社會,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們的名字是不準直「呼」或直「書」的,必須找個替代詞,這種行為叫作「避諱」。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號是「皇帝」,是秦始皇贏政為他自己起的。

諡號。簡言之,就是帝王死後,繼任的帝王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個稱號。另外,古代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也稱為諡號。

諡號帶有一定的評判性,所以有褒貶之分。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判的有:

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廟號。帝王死後,在放在太廟室內奉祀,特立名號,這便是「廟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祖」、「宗」的這種用法,大體在唐朝定型。

陵號。簡言之,就是為死去的帝王之陵墓所起的尊號。如唐太宗的陵墓稱作「昭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稱為「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稱為「孝陵」等。

元朝的皇帝多埋骨於草原,陵墓不設明顯標誌,所以也就沒有陵號。

尊號。是指對帝王、皇太后在世時的稱呼,這種稱呼大多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場合。帝王的尊號是不需要「避諱」的,**、百姓都可以叫。

尊號多是褒義的詞語,因此讀起來很長,如唐玄宗的尊號為「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慈禧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

國號。是一個國家或朝代的名稱。開國之君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確立國號。

國號名稱的由來大體上有五種情況:一是是根據開國之君發跡的地方來定國號。比如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曾在宋州任節度使,因此建國後便稱為「宋」。

二是根據開國之君所封爵名定國號。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故稱王后便以「漢」為國號。三是根據開國之君發跡地的特產定國號。

如遼國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鐵(「遼」在契丹文中為「鑌鐵」的意思),於是建國後即以「遼」為國號。四是根據讖語或文義定國號。如元朝的國號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稱為元的。

五是以其他原因確立國號。如後周太祖郭威自認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後裔,便以「周」為國號。王莽篡漢時,自認為「天下一新」,即以「新」為國號。

廟號 諡號 帝號 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古代皇帝的諡號 廟號和年號各自代表了什麼意思?年號代表著在皇位的時候的記錄年份的方法,而廟號指的是死亡以後,別人給自己的封號,時間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不一樣,一個是自己決定的,一個是後代決定的。分別代表評價 祭祀的名號和紀年的名號,諡號是後人對帝王功過一生的褒貶評價,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

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一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 后妃 大臣。以下是年號 廟號 諡號各自的簡介 1 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

「孝文帝」是「廟號」「年號」「諡號

文帝是一個重要的諡號,從漢朝開始,這個諡號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專用名詞,而且,還是太宗這個廟號專配的諡號,明太宗 清太宗本身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諡為武帝也不見得差,可是,都視作文帝,因為,文帝中有經天緯地的含義。歷史上諡為文帝包括漢文帝 晉文帝 晉簡文帝 魏文帝 北魏文成帝 獻文帝 孝文帝 只有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