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地壇是否就是今天北京的地壇公園

2021-03-05 08:34:28 字數 5274 閱讀 4411

1樓:挺有意思一人

是,確定無疑。史鐵生還有一些作品中也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值得也是地壇,即地壇公園。

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他不是的,只是在他家旁邊有一個院子,他就會經常去逛逛。

3樓:匿名使用者

地壇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自公元1531~2023年,先後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併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2023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

嘉靖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叫地壇。

地壇分為內壇和外壇,以祭祀為中心,周圍建有皇祗室、齋宮、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等。它的面積不大,37.3公頃,佔地僅為天壇的1/8左右。

舉行祭地大典的方澤壇平面為正方形,上層高1.28米,邊長20.5米,下層高1.

25米,邊長35米,乍一看去,似乎給人以矮小、簡單之感。但是,就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表象下面,卻隱含著象徵、對比、透視效果、視錯覺、誇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築藝術手法,隱含著古代建築師們的匠心構思。

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祗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徵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母題而重複運用。從地壇平面的構成到牆圈、拜臺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覆出現,與天壇以象徵蒼天的圓形為母題而不斷重複的情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重複的方形,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而且還創造了構圖上平穩、協調、安定的建築形象,而這又與大地平實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陽地陰的說法,方澤壇壇面的石塊均為陰數即雙數:中心是36塊較大的方石,縱橫各6塊;圍繞著中心點,上臺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36塊,最外者92塊,每圈遞增8塊;**同樣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200塊,最外者156塊,亦是每圈遞增8塊;上層共有548個石塊,下層共有1024塊,兩層平臺用8級臺階相連。凡此種種,皆是「地方」學說的象徵。

方澤壇建築藝術上的又一突出成就體現在空間節奏的完美處理。全壇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複構圖,使位於中心的那座體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臺顯得異常雄偉,這種非凡的氣魄,主要**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圍建築物上一切多餘的部分,使其儘可能地以最簡單、最精練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淨化的環境;其次則是巧妙的空間結構處理手法:

兩層壇牆被有意壘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層牆封頂下為1.7米,內牆則只有0.9米,外層比內層高出了將近一倍;外門高2.

9米,內門高2.5米。兩層平臺的高度雖然相近,但臺階的高度卻不同:

上層臺寬3.2米,下層臺寬3.8米。

這種加大遠景、縮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透視深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還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節奏:當他沿著神道向祭壇走去時,越向前走,建築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顯得高大,當他最終登上祭壇時,自然會有一種凌空撫雲、俯瞰塵世之感。

除了視覺上促使人產生節奏感之外,這裡還重視人的觸覺,特別是腳的感覺。中國建築歷來重視地面的鋪作和道路、臺階的距離遠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創作出一種特定的意境或氣氛。方澤壇的空間和距離,從一門到二門,二門到臺階前都是32步左右,兩層平臺都是8級臺階,上二層平臺又是32步左右。

這種人行進間持續時間久暫相同的重複,自然而然地使人腳的觸覺轉化成心理上的節奏,舒暢的平步青雲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說,帝王祭天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於天的話,那麼,他們在祭地之時,所要強調的是自己君臨大地、統治萬民的法統。因此,天壇建築以突出天的至高無上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從屬地位,而地壇建築則不然。

它雖然也要表現大地的平時與遼闊,但更要突出作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嚴,要喚起 帝王統治萬民的神聖感和自豪感,所以,營建地壇的古代建築師們才煞費苦心地做了上述構思與設計。

地壇建築在色彩運用方面也頗具匠心.全部方澤壇只用了黃、紅、灰、白四種顏色,便完成了象徵、對比、過渡,形成了協調藝術整體、創造氣氛的作用。祭臺側面貼黃色琉璃面磚,既標明其皇家建築規格,又是地坻的象徵,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除了九龍壁之外,很少見到這種做法。

在黃瓦與紅牆之間以灰色起過渡作用,又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常見的手法。整個建築以白色為主並伴以強烈的紅白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紅牆莊重、熱烈,漢白玉高雅、潔淨;紅色強調粗重有力,白色如輕紗白雲,富有變幻豐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質感;紅色在視覺上近在眼前,象徵塵世,而白色則透視深遠的效果,遠方蒼松翠柏的映襯,又使祭壇的輪廓十分鮮明,更增添了它神祕、神聖的色彩。

2023年05月25日,地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4樓:juicy飛

是的。2023年4月21日恢復公園開放以後,稱「地壇公園」。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地壇是指現在北京的地壇公園嗎?

5樓:曉**書

是的。2023年4月21日恢復公園開放以後,稱「地壇公園」。

6樓:匿名使用者

是,是現在的北京的地壇公園

作者史鐵生筆下的我與地壇就是北京現在的地壇公園嗎

7樓:粉粉更健康

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就是現在的地壇公園 地壇公園地處安定門外大街東面,在北二環以外與南二環的天壇遙相呼應,是明清兩代在夏至日拜祭地神的地方,在夏至日皇帝齋戒到地壇祭雞鴨鵝三禽給地神,祈求土地肥沃,給農民一個好的收成。 現在到方澤壇可以看到一個大旗杆在東北角,是當年乾隆皇帝為了鎮住福康安家族而設立的。 自公元1531~2023年,先後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祭地長達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併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2023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嘉靖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名為地壇。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地壇」是什麼?坐落在那裡?

8樓:可愛的康康哥

「地壇」是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佔地37.4公頃。

《我與地壇》是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2023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

2023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9樓:匿名使用者

地壇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自公元1531~2023年,先後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併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2023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

嘉靖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叫地壇。

地壇分為內壇和外壇,以祭祀為中心,周圍建有皇祗室、齋宮、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等。它的面積不大,37.3公頃,佔地僅為天壇的1/8左右。

舉行祭地大典的方澤壇平面為正方形,上層高1.28米,邊長20.5米,下層高1.

25米,邊長35米,乍一看去,似乎給人以矮小、簡單之感。但是,就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表象下面,卻隱含著象徵、對比、透視效果、視錯覺、誇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築藝術手法,隱含著古代建築師們的匠心構思。

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祗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徵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母題而重複運用。從地壇平面的構成到牆圈、拜臺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覆出現,與天壇以象徵蒼天的圓形為母題而不斷重複的情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重複的方形,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而且還創造了構圖上平穩、協調、安定的建築形象,而這又與大地平實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陽地陰的說法,方澤壇壇面的石塊均為陰數即雙數:中心是36塊較大的方石,縱橫各6塊;圍繞著中心點,上臺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36塊,最外者92塊,每圈遞增8塊;**同樣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200塊,最外者156塊,亦是每圈遞增8塊;上層共有548個石塊,下層共有1024塊,兩層平臺用8級臺階相連。凡此種種,皆是「地方」學說的象徵。

方澤壇建築藝術上的又一突出成就體現在空間節奏的完美處理。全壇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複構圖,使位於中心的那座體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臺顯得異常雄偉,這種非凡的氣魄,主要**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圍建築物上一切多餘的部分,使其儘可能地以最簡單、最精練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淨化的環境;其次則是巧妙的空間結構處理手法:

兩層壇牆被有意壘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層牆封頂下為1.7米,內牆則只有0.9米,外層比內層高出了將近一倍;外門高2.

9米,內門高2.5米。兩層平臺的高度雖然相近,但臺階的高度卻不同:

上層臺寬3.2米,下層臺寬3.8米。

這種加大遠景、縮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透視深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還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節奏:當他沿著神道向祭壇走去時,越向前走,建築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顯得高大,當他最終登上祭壇時,自然會有一種凌空撫雲、俯瞰塵世之感。

除了視覺上促使人產生節奏感之外,這裡還重視人的觸覺,特別是腳的感覺。中國建築歷來重視地面的鋪作和道路、臺階的距離遠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創作出一種特定的意境或氣氛。方澤壇的空間和距離,從一門到二門,二門到臺階前都是32步左右,兩層平臺都是8級臺階,上二層平臺又是32步左右。

這種人行進間持續時間久暫相同的重複,自然而然地使人腳的觸覺轉化成心理上的節奏,舒暢的平步青雲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說,帝王祭天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於天的話,那麼,他們在祭地之時,所要強調的是自己君臨大地、統治萬民的法統。因此,天壇建築以突出天的至高無上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從屬地位,而地壇建築則不然。

它雖然也要表現大地的平時與遼闊,但更要突出作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嚴,要喚起 帝王統治萬民的神聖感和自豪感,所以,營建地壇的古代建築師們才煞費苦心地做了上述構思與設計。

地壇建築在色彩運用方面也頗具匠心.全部方澤壇只用了黃、紅、灰、白四種顏色,便完成了象徵、對比、過渡,形成了協調藝術整體、創造氣氛的作用。祭臺側面貼黃色琉璃面磚,既標明其皇家建築規格,又是地坻的象徵,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除了九龍壁之外,很少見到這種做法。

在黃瓦與紅牆之間以灰色起過渡作用,又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常見的手法。整個建築以白色為主並伴以強烈的紅白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紅牆莊重、熱烈,漢白玉高雅、潔淨;紅色強調粗重有力,白色如輕紗白雲,富有變幻豐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質感;紅色在視覺上近在眼前,象徵塵世,而白色則透視深遠的效果,遠方蒼松翠柏的映襯,又使祭壇的輪廓十分鮮明,更增添了它神祕、神聖的色彩。

2023年05月25日,地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我與地壇史鐵生,史鐵生我與地壇全文

你要找的是文 章麼。內。容 史鐵生 我與地壇 全文 我與地壇 如下 我在好幾篇 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

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一篇

這是一本長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親情絕唱,美麗而憂傷.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 最後一部分寫他與地壇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鐵生筆下的...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所描寫的地壇和地壇中景物,運用的是什麼手法

文中的景物描寫動靜結合,生動 新奇 細膩。作者或捕捉靜態的景物寫 古殿簷頭剝蝕的琉璃 門壁上淡褪的硃紅 用以表現地壇滄桑的歷史 或描摹動態的景物,寫 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 來表現渺小生命生存 思索 奮鬥的快樂 寫 露水在草葉上滾動 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