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絲綢之路

2021-03-04 09:14:03 字數 5931 閱讀 1366

1樓:熱情的火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2023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絡在一起。

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1)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

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和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開闢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絡。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曆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

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

這種遠早於絲綢的**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

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蹟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

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

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佈,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與崑崙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

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

《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儲存於英國。

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

2023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於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

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後,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幹、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

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於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後被迫東移。

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援,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後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風俗。

景教則是敘利亞**教聶斯脫裡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在會昌法難之後,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續到明朝天主教進入中國時。

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後的逐漸不受注意後,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刊行後,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嚮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義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

2023年,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中國,並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這一塊新大陸。於是哥倫布之後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後,荷蘭與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充套件他們的勢力。19世紀初期,儘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佈,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嚮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2樓:記三多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后二世紀,沿著歐亞內陸交通幹線,自西向東,有四大帝國並列其間,即歐洲的羅馬(公元前30年—公元284年)、西亞的安息(帕提亞,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至公元226年)、中亞的貴霜(公元45年—226年)、東亞的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公元前後,四大帝國都處在國勢昌盛的時期,積極向外擴張,如羅馬帝國在圖拉真(marcus ulpins trajanus,98—117年在位)時,把版圖擴大到幼發拉底河上游一帶; 又如貴霜帝國也曾把勢力伸進塔里木盆地; 漢朝則成功地打敗匈奴,控制河西走廊,進駐天山南路。張騫的鑿空和甘英的遠行,使東西方世界直接聯絡起來,這是時代英雄的創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結果是使得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此後,任何文明的發展也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漢代開闢的這條絲綢之路時而因為政治對立、****乃至戰爭而一度中斷。文明的發展,勢力的擴張,商業民族的活躍, 和草原遊牧民族與農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關係,使得東西方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作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沒有太守,當地豪強大姓雄張,兼併土地,使小民無立錐之地,前來**的西域商胡也備受欺詐。227—233年間,倉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強的兼併和勒索,為西域商人前往內地買賣提供種種方便,也使得敦煌成為漢族與西域各族民眾交往**的一個國際都會。

2023年,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了一組用中亞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寫的粟特文信件,這是在涼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寫給家鄉撒馬爾幹(samarkand,在今烏茲別克)貴人的書信,不知什麼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長城腳下。信中談到,這些以涼州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的範圍東到洛陽,西到敦煌,經營中國絲綢等商品的長途販賣。這組書信寫於西晉末年(312年前後),它們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五涼王朝的先後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為本地區接受外來文化提供了知識的基礎,也為向中原輸送外來文化提供了方便。

而且,不論是東晉五胡十六國,還是後來的南北朝,都不斷有東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絲綢之路上。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至洛陽; 399年,東晉僧人法顯等西行取經; 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諸國; 468年,北魏遣使韓羊皮出使波斯,與波斯使俱還; 518年,宋雲與惠生自洛陽出發,西行取經; 530年, 波斯國遣使南朝; 此外,還有大量沒有留下名字和事蹟的使者往來於東西各國。

隋朝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全盛時期。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從今天儲存的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序》中, 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絲綢之路通向東羅馬、波斯、印度的情況。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唐朝的勢力不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諸王國,而且成為天山以北、蔥嶺以西廣大區域內各個王國的宗主國,中西往來更加暢通無阻,當時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在此時正式傳入中國內地,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

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後,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南宋建都於東南的杭州,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起來。相對來講,陸上絲綢之路要比從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裡也被頻繁地利用,如馬可波羅來華前後的蒙元時代。

這些已經溢位本書的範圍,就留待以後再講述吧。

參考資料:原載《中華文明之光》第二輯,2023年

絲綢之路的人物有哪些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人物有誰

有 西漢 張騫 漢武帝時期大將李廣利 征伐西域的大宛國 東漢 班超,甘英。唐代 玄奘。元代 馬可波羅。蒙古 成吉思汗西征 您好。博望bai 侯張騫 du 約公元前164 前114年 漢族,zhi字子文,漢中郡城dao固 今陝西版省城固縣 人,中權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 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絲綢之路的開闢有什麼歷史意義

在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 連線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在現代,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 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

絲綢之路是什麼,什麼叫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並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以及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羅馬人通過安息帝國 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的絲路,被稱為 鑿空之旅 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