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橋紙左伯紙藤紙蔡侯紙的特點和時代是什麼

2021-03-04 07:43:20 字數 1422 閱讀 8462

1樓:悅昶博榮

灞橋紙是在西漢時期的一種紙。2023年5月8日,在西安

東郊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麻類纖維紙的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釐米,專家們給它定名"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據專家介紹說"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一、二世紀。這一發現,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纖維,間有少許苧(zhu)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數部位發現,亦觀察到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

它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在此之前,2023年曾在新疆羅布卓爾發現蔡倫之前的古紙,但未及化驗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2023年亦曾在內蒙古額濟納發現蔡倫之前的紙,但原發掘報告未作肯定斷代。

在此之後,2023年又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文景時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繪有地圖的紙。

漢左伯所造的紙。漢趙岐《三輔決錄》卷二:"﹝韋誕﹞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

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藤紙,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用藤皮造的紙,產於浙江剡溪 、餘杭等地。唐李肇《翰林志》:"凡賜與、徵召、宣索、處分曰詔,用白藤紙……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

" 宋歐陽修《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詩:"君閒可能為我作,莫辭自書藤紙滑。" 宋 梅堯臣《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詩:

"日書藤紙爭持去,長鉤細畫似珊瑚。"亦稱" 藤角紙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 範寧令屬官說,'土紙不可以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藤角紙即藤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

總的來說:

灞橋紙   西漢   紙質粗厚,表面有較多纖維束,外觀呈淡黃色。

蔡候紙   東漢   樹皮、漁網、麻頭等為原材料,粗糙。

左伯紙   東漢   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

藤紙  三國孫吳年間   紙質均勻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2樓:狂風鳴人

特點:全能寫字 和擦pp

時代:應該是很久以前了

4張A4紙怎麼做紙橋

山東省高校每年舉行的結構設計大賽,就是這方面的問題。好像去年的題目就是這個,用最少的紙和膠水作一個大跨度結構來承擔一定的荷載。你可以查查相關的資訊。據說,冠軍的方案原理是 先把紙捲成細的卷,要卷緊。這個卷能承受的壓力不會很大,而且越長承受的壓力就越小,越易被壓壞。但是卷能承受的拉力是很大的,他們是調...

紙橋的做法詳細的製作步驟,紙橋的具體做法

準備材料 幾張紙,透明膠布。1 首先,將紙捲成圓柱,如圖所示。2 再將幾根短的對摺。如圖所示。3 將對摺後的短的捲紙固定在長的上面,如圖所示。4 其餘幾根同樣處理,固定住,充當橋樑的基柱。5 再取一張紙,摺疊成適當的寬度。充當橋面。6 然後將橋面貼上在橋體上,一個紙橋就製作完成了。紙橋做法介紹 紙橋...

怎樣用4張A4紙做紙橋承重,怎樣用4張A4紙做紙橋承重?

1 首先準備好如下材料 紙張 透明膠帶,見下圖。2 然後把紙捲起來,四根短的,兩根長的,見下圖。3 接著把短的對摺一下,見下圖。4 然後把對摺後短的捲紙粘在長的紙筒上,見下圖。5 然後把其他的做同樣處理,固定住,當做橋樑的基柱,見下圖。6 然後再取一張紙,折成適當的寬度當做橋面,見下圖。7 最後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