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子登峴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4 00:15:34 字數 5363 閱讀 6581

1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求仕不遇,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的思想感情。

與諸子登峴山頸聯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對詩歌思想感情的表達

2樓:角落行人

.①描繪了一幅水枯天寒,淒冷、蕭條的畫面(2分)(類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悽寂,草木凋零淒冷蕭索)②水落,魚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遠處的雲夢澤更加深遠,烘托出(襯托出,借景抒情表達出)作者傷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詩人觸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時光易逝、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嘆」)。

(3分,其中襯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佔1分,翻譯或者解釋句子2分)

<與諸子登峴山>中詩人為何讀羊公碑而落淚,分析本聯表現手法及情感?

3樓:竹影輕斜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所謂弔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

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弔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

首聯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蹟」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

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

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末兩句將「峴山」扣實。

「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

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

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與諸子登峴山第五六句中深淺兩詞有什麼表達效果

4樓:匿名使用者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山水詩。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這首詩也是作於詩人在家鄉隱居之時。作者因求仕不遇而心情苦悶,於是和朋友登臨峴山,憑弔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正是應和了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愈加覺得悲愴。

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全詩寫景、抒情和說理一體,借古抒懷,感情真摯深沉,平淡中見深遠。

全詩內容如下: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首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同時,古往今來,四季更替,時光易逝最是無情而且無法阻擋。

首聯兩句似是憑空落筆,但是卻飽含一種滄桑之感。

頷聯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蹟」照應「人事代謝」,「我輩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峴山是襄陽名勝,山上是羊祜廟和墮淚碑,山下是魚梁洲。

羊祜鎮守襄陽頗有政績,深得民心,他死後,襄陽人民懷念他,在峴山立廟樹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淚,因此杜預稱其為「墮淚碑」。」詩人望碑而感慨萬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無聞,不免黯然傷神。這裡順便提一下魚梁洲,魚梁洲是龐德公的隱居之處。

他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所以後來他經常被譽為知人。

因為他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他居住在峴山南沔水中的魚梁洲上,採藥而終。所以孟浩然登臨峴山,眼見風景,而聯想到這裡的前代先賢,觸景生情而感懷傷時。

頸聯寫詩人登臨所見之景。「淺」是指水而言,由於「水落」,魚梁洲露出水面的部分變多,故而顯得水「淺」。「深」指更遠處,一望無際、遼闊廣遠的雲夢澤展現在眼前。

天寒水清,更加顯得湖泊之「深」。(ps:古代「雲夢」並稱,指代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

雲夢澤後來大部淤積成陸地,現在的洪湖、梁子湖等十來個湖泊都是以前的雲夢澤遺蹟不過,在峴山是看不到夢澤的,這裡的「夢澤」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山遠望,眼見水落石出,草木凋零,遠處天寒水清,一片蕭條的景象。這兩句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特點,並將其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嚴寒天氣裡萬物凋零的景象,又恰到好處地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和懷才不遇的悲嘆。

這應該就是你問題的答案了。

尾聯緊扣「峴山」二字,「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體現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緒。晉初的羊祜和和中唐的孟浩然相差四百餘年,期間朝代更替,人事變遷,但是羊公碑依然還在,羊祜的歷史功績名垂千古,令人敬佩。同時,作者想到自己依然一介布衣,無所作為,空有抱負卻無法施展。

這和羊公碑兩相比較,恐怕自己身後也默默無聞,難以像羊公名垂千古,自然不免有「讀罷淚沾襟」的行為。

這首詩意在弔古感今,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半描寫景物。全詩感情真摯感人,語言通俗易懂,但是平淡中見深遠,是一首非常好的感懷之作。

孟浩然《相思》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5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秋宵月下有懷》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觸景生情,流露出詩人心中的閒愁。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異鄉月夜思念親人而作。

孟浩然<<春曉>>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

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髮性的頃刻。

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

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應接不暇之感。

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

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牆內、讓人想象牆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衝破了圍牆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迴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迴環波折。

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孟浩然有那幾首詩最出名?

《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

7樓:匿名使用者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古今傳誦、婦孺皆知的抒情小詩。作者孟浩然(698年—740年),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

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

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絡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

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與諸子登峴山詩意,古詩《與諸子登峴山》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蹟,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雲夢澤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溼了衣襟。古詩 與諸子登峴山 與諸子登峴山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

山行抒發了詩人怎樣情懷,山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賞析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 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

《邯蟬冬至夜思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寫於貞元二十年 804 歲末,作者任祕書省校書郎,時年三十三歲.邯鄲 今屬河北.冬至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相當於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就更熱鬧了.大家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