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對全球化時代意味著什麼》語文考題

2021-03-04 05:49:44 字數 2792 閱讀 2329

1樓:匿名使用者

正如其他文明形態的現代化變革一樣,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也必然是一方面要面向具有世界普遍意義的文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要求。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並將其作為駕馭普遍模式和特殊要求的核心觀念,否則,所謂變革就會喪失相應的價值支援和引導,以至於要走許多彎路。20世紀探尋中國文化出路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要使中國文化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就不能割離自身的傳統,相反,對於傳統不僅要正面面對,而且要發掘傳統資源以明確文化主體意識,作為我們前進的原動力。

近代以來文化觀點的眾說紛紜,都是因為失去了這個主體性以後的不知所從。中體西用在理路上就是試圖確立這個主體性,但是當時的「體」已經是被掏空的「遊魂」,不但與社會制度剝離了,而且與民族生命失去了聯絡,所以這一有價值的理論沒有辦法落實。今天,我們的文化建設應該出於「對傳統、民族的一種生命式的理解,強調人這個主體在傳統/現實、先賢用心/歷史文字之中的轉軸作用。

」「我們今天的責任,就是要從文化與民族的內在關聯中,從中國歷史的一貫性和民族的內在性出發,重建一種能夠反映、把握和調整民族意志、需要的話語系統,在此過程中的接納現代性、融入全球化,都不是消泯而是豐富、高揚了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儒學,其在當今的理論形態與實踐落實,也必須以實現這一目標為最高旨歸。」1 關於主體性?

杜維明教授這樣論述: 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個性格獨具,結構完整的系統。中華民族的再生,不僅表現在經濟上,政治上,也應該表現在文化上。

中國傳統的文化資訊,必須靠中國社會內部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能夠對中國社會內部進行深刻反思的知識分子本身,來陳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所以現在大家談的就是應該有一種「文化的主體性」,這種文化主體性與原來的所謂「中國文化本位」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的主體性」不只是一個立場的問題,而是一種自我意識,費孝通先生就特別強調文化自覺;文化的自我意識。「主體性」意味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主體性絕對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性意味著不僅是**,企業、**、學術機構各個不同領域都能夠參與這種建構的工作;其次,它的民間性比較強,不是從上到下;再次,它是發展的,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最後,它一定與傳統資源的開發、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不是站在反傳統的立場上把外來的價值嫁接進來。2 這也就是說,要完成這一整合,必須確立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又是以儒家為主體的,而儒家思想學說又是最重視儒者的道德人格主體性的。這樣,我們就有了層層遞進,密切聯絡的三重主體性:

一是中華民族在與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會過程中,要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再強調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等。 二是在當今中國文化內部多元思潮和思想觀念、學術流派紛雜的情況下,要確立儒學的主體性。 三是儒學復興的過程中,要確立儒者的道德人格主體性。

這三重性是環環相扣的,是從小而大,由內而外,層層推展的。進入21世紀,儒學復興日益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乃至社會運動。儒學已經不再是學院裡專家、教授、學者們的事業,儒學日益成為社會不同層面凝聚和向心,達致共識的一項事業,社會上各行各業正在不斷出現諸多儒者。

之所以稱他們為儒者就是因為他們除了學理的掌握、探研之外,更有價值的承擔,儒家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儒者的道德人格問題開始成為令人關注的根本性問題。如果一個人基本的道德人格不能確立,那麼就很難說他是真正的「儒者」,也很難說是什麼「儒學大師」,新儒家等等。

鄭家棟現象就是典型的例子。鄭在文章和演講中不只一次地宣稱儒學不再是生命的學問,不再是實踐的事業,今天是一個沒有聖賢的時代,等等。這些觀點顯然是誤導人的,是有害於儒學復興事業的。

在當前這種信仰缺失,道德淪喪,人心墮落,社會離析,違法犯罪司空見慣的狀況下,儒者以其道德人格成就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文化生命,才能通過承擔儒家的事業來擔當中國文化的事業,以個人的文化生命來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 2、原則:和而不同 中國思想文化在發展中其內部不同因素的整合就是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來進行的。

中國思想文化的源頭也是多元併發的,三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以華夏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格局。西周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早期集大成之作,它本身就是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併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本路向,成為其後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思想源泉。春秋時代,宗周禮樂文化與晉、齊文化結合而有法家,與荊楚文化結合而有道家,與東夷文化結合而有儒家。

這三派中唯有儒家特別重視「和而不同」,孔子初步對三代以來,春秋之世的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整合。先秦儒家處理自己與道、法的關係中,也以這種文化觀為依據在爭辯中求同,在求同中發展。到了戰國中後期,以齊稷下學宮為中心,儒、墨、道、法、名、陰陽各派經過百家爭鳴,互攻互取,產生了黃老學派、《管子》學派等綜合融匯特色明顯的學派。

到了戰國末年,各流派走向兼綜和合的趨勢更為明顯。荀子,在稷下學宮待的時間很長,又多次擔任「祭酒」,主持學術討論活動,所以他有機會、有條件對各家進行了批判總結,取其長,剔其短,熔於一爐,顯示了統一百家的氣魄,並企圖為當時政治統一的歷史大勢提供理論指導。在政治上,荀子以儒為本,禮法結合,王霸並用。

在哲學方面,吸收道家的天道自然說,吸取《易傳》與陰陽家的思想,吸取墨家的「非命」思想......總之,以儒為本,綜合各家之長,建立了自己的儒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開創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相容各家思想的道路。《呂氏春秋》是這一趨勢下的又一產物。漢代是先秦諸子融合最終完成的時代。

漢初用黃老之學,使經濟文化得以恢復,取得了顯著成績。至董仲舒,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實際上大量採用道、法、陰陽思想和治術,為西漢統治者制定了長遠的統治方略,使中國政治文化整合得以完成,建立了其後運用達兩千餘年的陽儒陰法,德禮刑法兼治、王霸道雜之的政治文化模式,對中國歷史影響十分巨大、深遠。隋唐、宋明儒者面對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衝擊,以儒為主體,以道、佛為調節和補充,以法家為實行,形成了一個互動互助的四維結構形態,而儒學又在漫長複雜的文化演進過程中,起著一種制衡作用,通過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的要求,整合不同文化因素,不斷更新發展,於是就形成了中國文化多元併發、並行,而以儒居中制衡的獨特形態。

這樣,「和而不同」就成為中國文化可貴的歷史經驗,也應該成為今天進行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則。

高考意味著什麼呢對每人來說,高考意味著什麼呢對每一個人來說

意味著一次機會。雖然說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是,對所有的學子來說,高考都是第一選擇。正因為是第一選擇,所以高考對每一個人來說,也就是一次機會。在這一機會面前,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失去了。但不管怎麼說,高考提供給每一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意味著一片希望。可以這樣所,凡是參加高考的人,都是帶著滿腔熱情 滿...

家庭意味著什麼,家庭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我們為什麼對家庭都有深深的感情 你什麼時候最想家

家庭當然意味著你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不是那個在父母跟前撒嬌耍脾氣的少爺或者小姐,你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你不僅是父母的孩子,你又多加了一個角色,不僅要有社會責任,還要有家庭責任,還有懂得包容,信任,和溝通,你要孝敬你的公婆,和岳母岳父,你可以在另一個面前撒嬌和耍脾氣,但是記住他或者她不是你的父母,不...

朋友對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兄弟的含義真的 是太多了 不過也簡單 當你確定了一個人 那就這個人 他就是我的兄弟 對一個女人來說家庭是什麼?對一個男人來說家庭又意味著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對女人來說家庭是天堂對男人來說家庭是張床,書上這麼說的,我不這麼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 麻煩採納,謝謝 對女人來說家庭是溫柔的港灣,沒有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