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中的丞相指的是誰,是誰請他出山的

2021-03-04 05:04:44 字數 5698 閱讀 7345

1樓:匿名使用者

指的是 諸葛亮, 劉備請他出山的

2樓:名字不好起

諸葛亮,劉備請的出山,他死後蔣碗,費儀歷任丞相

3樓:夢晨靜

丞相指的是諸葛亮,是劉備請他出山的

4樓:匿名使用者

蜀國的丞相是諸葛亮,是國主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請他出來的。

蜀相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它的效果是什麼

5樓:世界啊

表現手法:情節交融, 靜動相襯, 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

效果: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擴充套件資料: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較多,具體可以分為如下表現手法:

1. 襯托: 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可以是人襯托人,可以是物襯托人。

2. 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

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3.象徵:象徵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徵是一種託物寓志的表現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託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理由於長期使用,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4.起興:起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賦、比、興 : 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5.聯想和想象: 聯想由一事物聯絡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絡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6.渲染: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從正面著筆,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通過寫景,渲染出深秋江邊的蕭條、冷落的氣氛,與詩人悲涼、傷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7.抑揚: 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

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8.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絡,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6樓:湖邊的誰

《蜀相》賞析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

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裡。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裡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裡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

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

「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裡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裡。

「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

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

這正如宋代範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

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這裡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

具體地說,這裡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

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

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經說過:「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

似也,而亦不盡然。 ......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杜詩的議論正由於有情韻,不僅沒有沖淡詩的氣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

仇兆鰲說這兩句詩寫得「沉摯悲壯」;浦起龍認為這個聯語「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開侯;亦如鎔金渾化。」都是很有見地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d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

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裡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著

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

誰是誰的誰歌詞,誰是誰的誰的誰 歌詞

誰是誰的誰 是姜玉陽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吳歡填詞,吳歡譜曲。該歌曲的歌詞如下 誰的眼淚還在飛 淋溼了薔薇 錯與對是與非 澆灌著悽美 聚散離合的舞會 上演著結尾 幸福的彷徨的 你是哪一位 流下幸福這滴淚 你會想起誰 誰讓你痛讓你悲 誰給你安慰 穿過時間的輪迴 誰與你相隨 最後你是我的誰 我是你的誰 昨天...

趙雲的老婆是誰?兒子誰是?女兒是誰

子女 趙統 長子 趙廣 次子 歷史上趙雲的妻子是誰 趙雲的妻子是誰?竟是五虎上將的妹妹!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趙雲的妻子是誰?一個是五虎上將的妹妹,另一個是誰?真實歷史中趙雲只娶過一任妻子,雖然對其名字和來歷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夫妻二人一直都相敬如賓,非常幸福。趙雲的感情生活一直都是空白的。因為他一生驍...

哪首歌曲裡面的歌詞有誰把誰當真,「誰是誰的誰,誰把誰當真」是哪首歌的歌詞

就是這首歌曲 忘憂草歌手 周華健 by 淚眼天使 忘憂草 演唱 周華健 music 讓軟弱的我們懂得殘忍 狠狠面對人生每次寒冷 依依不捨的愛過的人 往往有緣沒有份 誰把誰真的當真 誰為誰心疼 誰是唯一誰的人 傷痕累累的天真的靈魂 早已不承認還有什麼神 美麗的人生善良的人 心痛心酸心事太微不足道 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