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簡介,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2021-03-04 04:55:22 字數 4712 閱讀 9068

1樓:中地數媒

景谷盆bai地位於雲南省

西南部,du東經100°39′~100°zhi45′,北dao緯23°24′~23°35′。行政區域屬雲南省回思茅地區景谷傣答

族彝族自治縣管轄。

景谷盆地為山間盆地,盆地內地勢較為平坦,威遠江自北向南貫穿盆地。年平均氣溫為19°C,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mm,屬**帶高原型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分為雨、旱兩季,5~10月為雨季,11~4月為旱季。

景谷盆地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東距昆明市629km,西至臨滄184km,北至下關419km,南距思茅171km。公路網密佈。盆地南北長18km,東西寬3.

5~5.5km,為第三紀張性斷裂盆地(圖2-1)。

圖2-1 雲南景谷、陸良交通位置圖

2樓:林海雪原

主要介紹地圖三要素、地圖分類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3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

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佈廣泛的人類活動。

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

「芒芒禹跡,亙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範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

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巨集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週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

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2023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2023年,帝國主義開啟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藉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臺灣同胞,2023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迴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複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型別,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髮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佈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型別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藥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溼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複,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型別以外,我國還有型別繁多的特殊地貌分佈,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型別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型別最多的國家。如此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

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衝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效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氾濫衝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

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

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臺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回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

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遊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

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

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溼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遊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型別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複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週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遊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遊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衝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

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特徵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特徵是nbsp

a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特徵是整體性和差異性。地域差異是指全球陸地環境是統一的整體,它的不同地區,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性。故本題選a。加涅的學習分類 加涅把人類的學習分為八個層次 一是訊號學習。這是最低階層次的學習。無論在普通家畜方面或在人類方面,對於訊號學習普遍都是熟悉的。二是刺激一一反應學習。...

高考地理題(自然地理),高中地理題(自然地理)

你的簡筆畫水平真不錯!看看我的解答你是否滿意。第1題有很多突破點,首先應該注意的是 該地此日看到太陽做順時針運動,且發現太陽高度是10 30度之間 這說明p此日最低太陽高度都大於0度,那麼就是說p地能夠有極晝現象,且p此時正處於極晝。接下來要定一下p的緯度,出現極晝的地方,子夜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小的...

自然地理怎麼學習怎麼學習高中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難點,自然地理是地理學習的基礎,更多的需要理解記憶,不能只靠死記硬背,如時區計算 東西半球的劃分 等高線圖的判讀等都需要我們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加以練習才能掌握,把知識點與題一一對應,發現自己的弱點以後才能有的放矢,掌握好自然地理課部分的知識才能輕鬆應對接下來的學習,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