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人們的特色,黃土高原有什麼風土人情?

2021-03-04 02:40:43 字數 6059 閱讀 7040

1樓:佐伊

黃土高原的人民那就是面朝黃土被朝天 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勤勞作 黃土風沙里長大的人 性格比較粗獷 直率 小農意識強烈 總體來說比較實在

黃土高原有什麼風土人情?

2樓:匿名使用者

1、信天游

「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廣泛流行的一種民歌曲牌。「信天游」的風格樸野、簡煉、豪邁,有濃郁的西北高原韻味。「信天游」的詞文平白易懂,一般兩句一段,每句70個字不等,多用比喻手法。

「信天游」的曲牌共有幾十種,大都高亢、嘹亮、剛健,內容廣泛,多為即興而歌,其中大部分歌詠愛情,表達對美好人生的渴望。比較著名的曲子有《走西口》等。

2、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其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氣勢磅礴。

擴充套件資料;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

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佈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佈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目前,對於黃土高原的成因,也就是黃土的**,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風成說」,主要是是第四紀冰期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

在乾冷的氣候條件下,位於黃土高原西部的大陸內部地區氣候更為乾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風力減弱而沉積,年復一年,最終形成厚厚的黃土堆積。

3樓:llx雄雄

文化特色

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於黃土高原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它是人們在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勞動時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安塞腰鼓是它的典型代表。氣勢磅礴的腰鼓,充分體現了黃土地民眾樸素豪放的性格。

黃土高原東西千餘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北部、甘肅省(除隴南市、平涼市大部分地區、慶陽市的寧縣和正寧縣外)、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

4樓:匿名使用者

信天游,安塞腰鼓和羊肚頭巾

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利用黃土直立( )的特點,挖窯洞居住。窯洞既省工省料,不( )。

5樓:曙光照耀著這裡

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利用黃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點挖窯洞居住,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涼。

黃土高原地區悠久的歷史造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6樓:東東iqh46訴

在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下,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創造的獨特黃土高原文化有版信天游、安塞腰鼓等,權塞腰鼓曾經在北京奧運會上表演;穀子是黃土高原的特色農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當地人們的主要食物是小米.

故選:c.

黃土高原有什麼文化

7樓:開陽搖光

「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

、「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佈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蹟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黃土高原具有什麼特點

8樓:不曾明瞭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與寬闊谷地並存,四周為山系所環繞。

"黃土高原"的特徵?

9樓:匿名使用者

(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

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佈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溼,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樑、峁廣佈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髮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

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鬆、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裡,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瀰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

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地貌型別

山、原、川三大地貌型別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于山、黃龍山等。

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樑」地。

如果樑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樑」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

在樑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裡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佈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

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佈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範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

黃土分佈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水土流失。

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地貌差異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

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樑、峁、溝谷、壟板地形。②隴東、陝北高原。

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樑峁丘陵。

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③山西高原。包括五臺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

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臺、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分佈範圍約佔全區面積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能源基地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採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

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佈在這裡。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長慶油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歷史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

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範疇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厚度超過多少米黃土高原上黃土的厚度一般可以達到多少米?

一 黃土高原黃土地層的分佈厚度在六盤山與呂梁山之間,一般為150 250米,六盤山以西一般在100米以內。不同地層黃土厚度也不相同 午城黃土厚度不大,洛川黑木溝為58米,山西午城為17.5米。離石黃土是黃土高原黃土地層的主體,一般厚度100 150米,最大厚度分佈在徑河與洛河的中游地區。馬蘭黃土分佈...

黃土高原的窯洞特點,黃土高原的窯洞的氣候特點

窯洞民居產生於黃土地,隱藏於黃土層中,沒有明顯的建築外觀體量,窯洞村落星羅棋佈於黃土原下。潛藏於黃土下的窯洞與大地融為一體,只有向陽的一個立面外露,俗稱 窯臉 這唯一的建築立面反映出拱形結構的受力邏輯及門窗的裝飾藝術,展示著窯洞的個性。各地窯居者,不管經濟條件差別多大,都力求將 窯臉 精心裝飾一番。...

黃土高原的窯洞的氣候特點,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能反應當地的什麼氣候?

這個問題並不科學,或者說不嚴謹。窯洞只是黃土高原特殊氣候下的產物,他能形成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但卻不具備改變氣候的條件,因此並不具備某種氣候特點。窯洞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 就好比室內開了空調 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能反應當地的什麼氣候?乾燥少雨 夏季高溫冬季寒冷的氣候。內 黃土高原的黃容 土深達一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