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2021-03-03 21:22:33 字數 5666 閱讀 8437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爭、善下。他說: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 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迴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瞭解聖賢的思想,才能瞭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2樓:_狼騎士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爭、善下。他說: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迴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瞭解聖賢的思想,才能瞭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3樓:木冥月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道」是無為的。因此,無為便成為道教徒對自然界的執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認識,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態度。

《明道篇》有詩云:「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

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

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杜光庭稱:

「無為之理,其大矣哉。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莊子》則將無為推衍到帝王聖人的治世中,認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矣」,不過帝王應該「以無為為常」,而臣下卻是要「有為」的。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為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莊子》又認為養神之道,貴在無為。

《刻意》篇稱「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純粹故宮 無為 康熙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漢初幾代王朝,採用「無為」治術,與民休息,對於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曾經有過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術訓》《詮言訓》中分別稱無為者為「道之宗」、「道之體」,《原道訓》進而稱「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認為「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即是無為。並且批評了「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的消極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爾注》中,繼承了《道德經》的「無為」思想,認為無為是「道性」,不為惡事,「有天下必無為,守樸素,合道意矣」,而「無為」的狀態就如同嬰兒,「嬰兒無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專精無為,道德常不離之,更反為嬰兒」。太平道的《太平經》則認為:

「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

」「無為」與「道」相連,上古所以「無為而治」,就因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夠「入無為之術,身可有也;去本來末,道之患也」。魏晉以後,無為的思想成為道教社會觀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礎。

《雲笈七籙》卷九十《七部語要》中有一則稱:「執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離咎,終不起殆也。

」因此,事主、事師以及全身都需要以無為作為指導,無為就是「道德」的綱要。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批評「仲尼雖聖於世事,而非能沉靜玄默,自守無為者也」,並稱老子曾訓誡孔子: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同時,葛洪還認為求仙之法,也要「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南朝齊樑時陶弘景的《真誥》指出「喜怒損志,哀感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業」,就是「知而不為,為而不散」。《西升經》有「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之句。韋處玄注曰:

「道無體,無為而無不為,故最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將「無為」置於天地、人物之最高處。《西升經》還稱「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無為養身,形骸全也」。

徐道邈注曰:「清淨無為,抱德養身,和氣已復,故形骸保全也。」金元以後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從天道與人道的區別來論述無為和有為。認為:「無為者,天道也;有為者,人道也。

無為同天,有為同人。如人擔物,兩頭俱在則停穩,脫卻一頭即偏也」。接著他又說,如果兩頭和擔子俱脫,那就回到原來的狀態了。

cf有的則從有無的角度閘述:「無者,明恍惚之妙也;為者,明變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評了將「無為」視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來,逼之不動,塊然一物」的說法,讚頌「無為」是「貴乎一點靈明,圓混混,活潑潑,無心無而為,時止時行,以輔萬物之自然」。

在《道樞》卷十二《大丹篇》中,稱「易成子嘗遇至人,謂曰:無為之道莫過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後世的內丹家更稱內修之術是以「有為」作為根基的「無為」。

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有詩云:「始之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力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詩云:「得悟無為是有為,潛修妙理樂希夷。幾回日月灘頭立,直把絲綸釣黑龜。

」內丹家們將丹成以後,煉神

返虛的狀態稱作「無為」,將煉養過程稱為「有為」。清代著名道士、內丹家劉一明批評某些內丹家將「子午運氣、運轉河車,心腎相交、任督相會,聚氣腦後,氣衝頂門,」等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視為「有為」,他認為:「如此類者,千有餘條,雖道路不同,

而執相則一,以是為有為之道,失之遠矣。」陳帥佛還批評了將「守黃庭,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層無為的意思是:相對與統治者而言的,不要瞎折騰,張羅

第二層無為的意思是:自然,不違背自然便是無為

5樓:有我無明

「無為」是:無心而為,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不考慮個人得失,不求回報。簡單的說,無我或無慾。

6樓:頑石老愚

告訴你,你還是不會明白,你把道德經讀十年就明白了,順便說,如果讀5、6年停下,不如不讀。

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7樓:月似當時

老子的無為是指要君主不與民爭,順應民眾,不妄為的意思。

老子的無為,並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違反「天時、地性、人心」,不能僅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無為」,並非要君主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說,「無為」並非要君主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要君主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君主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道家並不是出世的,也不是消極的。它裡面產生了許多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勵人們張揚個性大有作為的精神。只不過人們對其充滿了道聽途說的認識和想當然的理解,所以才讓道家揹負了「消極 」的壞名聲。

歷史上的許多道家人物並非消極無為,而是大有作為,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歷史關頭,他們的作用更為明顯,只不過他們功成而不居,躲在巨人的影子下面,因此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了名字,但由於其功業的神奇,在民間就有了種種傳說 。

但道家無為卻被「有心」的儒家學者、佛教徒以及某些受佛教影響的道教徒解釋得面目全非;無為被僵化為「什麼都不做」;道家所包含的科學精神和思維方法完全被視而不見;道家的積極思想沒有得到更多的張揚,而消極思想卻在滋生蔓延。

8樓:金湖三河兄弟

無為不是沒什麼作為,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的為是最能的為,是有作為的,無為的為是最高效的作為。

老子的無為是順其自然的為,是少礙無礙的為,是順暢的為,是與世之眾事有機結合的為,是與眾多無為之事聯動的無為。

老子的無為是適其時機無過無不及的為,老子的無為是科學作為,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是效果最佳的作為,這效果最佳的作為才能算作是無為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是不高不低不大不小不貴不賤不急不緩的為。

9樓:巢梅花望娟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幹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裡,"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佈,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佈的憲政下自

化。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衝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係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慾,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 老子新譯 一書的 緒論 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 道德經 中說 言者不如知者默 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

《道德經》裡面所提到的有為 無為和無不為分別代表什麼意思?無為而治又怎麼解釋啊?請各位朋友不吝賜教

道德經 裡面所提到的,所謂 無為而治 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無為 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 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並非本意。無為 就是 無違 就是在不違背客觀規律和自然天性的情況下,達到天下大治。無為 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就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