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面楚歌出自怎麼樣的歷史典故四面楚歌意思解析

2021-03-03 20:49:24 字數 5453 閱讀 2546

1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便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個地方.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

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都是誰

2樓:匿名使用者

四面楚歌,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歷史人物是項羽

滿意請採納,謝謝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3樓:匿名使用者

經典成語故事 四面楚歌

4樓:

1.背水一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於《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表示沒有退路。

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3.指鹿為馬。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臥薪嚐膽。《史記》原文為: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嚐膽」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5.望梅止渴。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 魏武 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5樓:夢裡心落

1、負荊請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方責罰。

出 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戰國時趙國大將廉頗跟大臣藺相如不和。後來他認識到了這樣對國家不利,便脫了上衣,揹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謝罪,請他用荊條責罰。

2、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出 處:元·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典故:《世說新語·假譎》記載,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喝,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

3、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比喻下定決心徹底幹一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釜:鍋。舟:船。

出 處:明·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後杜門卻軌。」

典故:《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秦兵打仗,領兵過河後就把鍋打破,把船鑿沉,表示不勝利不生還。

4、臥薪嚐膽 [ wò xīn cháng dǎn ] 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出 處: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典故: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

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嚐膽」的話)。

5、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比喻顛倒是非。

出 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

「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

」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6樓:怒

1、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

「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

「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

「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4、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

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5、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

「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6、勞苦功高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佔秦都咸陽後駐守函谷關,項羽聽說劉邦攻佔咸陽,就氣急敗壞在鴻門擺宴席請劉邦。席間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

「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封侯,你卻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7、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晚?

」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

「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彙報政務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

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8、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

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捱餓的。

拓展資料

《歷史典故》是2023年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歷史典故(珍藏版明信片)》以中國古典文學、神話中的典故為內容。既有三國故事「甘露寺」、「華容道」,也有神話傳說「八」、「天河仙牛」、既有成語故事「聞雞起舞」、「三元及第」,也有表現民族英雄薛仁貴、岳飛精神的「徵東圖」、「忠賢圖」,傳達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之魅力。

7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大部分成語背後都是有歷史典故的,我為您具體列舉一些成語以及它們的歷史典故。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

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

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2.暗度陳倉

楚漢相爭時,項羽憑藉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燬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

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復原來燒燬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

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咸陽,佔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3.脣亡齒寒

晉侯再次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處在虞國的外面。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跟著滅亡。

有言:『輔車(頰骨與牙床)相依,脣亡齒寒』,所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相依關係。」

結果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勸告,晉國在滅了虢國後,順便也滅了虞國。

4.不可救藥

西周的厲王,生活奢侈,驕奢淫逸,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當時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勸諫,但厲王根本不聽。那些厲王寵信的奸臣們都嘲笑凡伯。

凡伯眼看著國勢日衰,內心十分焦急,於是寫了一首詩警告這幫人。

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說這些話,憂患沒到來時還可防止;假若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沒法救了。果然,不久以後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衝進王宮,把周厲王趕到很遠的地方去了。

周厲王在那兒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拓展資料: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四面楚歌的歷史背景,四面楚歌的創作背景

元前copy202年,項羽和劉 邦原來約定以鴻溝 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 東西邊作為 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 彭越 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 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

四面楚歌的故事,四面楚歌的故事

就是劉邦和項羽大戰,項羽卻大敗,最後被劉邦給圍在垓下,但項羽是猛人啊!於是劉邦就想了一計,即四面楚歌,找了許多會江東的樂曲的人在垓下週圍彈奏,歌唱,表現繁華的一面,這樣,項羽的部隊就軍心不定了,許多兵聽到家鄉的曲便想家老,再也無心戰鬥,最後項羽的部隊投降了一大半。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是誰的故事 ...

四面楚歌成語的意思,四面楚歌這一段故事包含了一個什麼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四面楚歌 s mi n ch g 釋義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 孤立無援的境地。出處回 梁啟超 中國國會制度私答議 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 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中意stp保溫工程的回答,請採納。四面楚歌這一段故事包含了一個什麼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四面楚歌,出自 史記 項羽本紀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